五音戏

日期:2017-12-13 / 人气: / 来源:未知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戏(或周姑子),清康熙年间起源于文祖镇青野一带。五音戏来源于“章丘秧歌”与“章丘梆子”。明清时期,章丘经济发达,各种民间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在此期间,民间秧歌受章丘梆子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集歌、舞、戏三结合的艺术形式,人们称其为章丘秧歌或秧歌戏。清康熙年间,文祖镇西王黑村的水母庵里有个姓周的尼姑,演唱技术超群,唱腔曲调抒情优美,委婉动听,受到周围群众的喜爱。大家纷纷向她学习,并将学来的唱腔运用到秧歌戏中,人们称用周姑子腔调演唱的秧歌戏为“周姑子戏”。

  五音戏的初期有五个人即可演唱,由一人打击乐器,四人演唱,因此也称五人班或五人戏,淄博的方言“人”和“音”类似,故有了现在的名称“五音戏”。现在的五音戏比老五音戏而言,人物和角色都有了很大的丰富,一般的戏大都需要演员10人左右,角色一般分为旦、生、净、丑;乐队也有很好的配制,除了锣鼓班外,还有很多民族弦乐进入乐队

作者:admin


  • 上一篇:济南皮影戏
  • 下一篇:济南京剧
  •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