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n种可能

日期:2016-09-29 / 人气: / 来源:未知

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走秀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在这场以“针黹·拾遗”为主题的展演中,专业模特们身穿带有各种非遗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的服饰,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据了解,此次展演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的成果作品,显示了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中所作出的探索。

文化创意产生高附加值

用料考究、雅洁精细的京绣服装,色调素雅、民族特色鲜明的蜡染服饰,历史悠久、古朴典雅的夏布服饰,还有粗犷豪放、色彩艳丽的内蒙古服饰等,均融入现代设计,焕发了新的生机。此次展演共展出82套服装,是北京服装学院、江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非遗学员的结业作品。夏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綦涛的10件作品包含在内,她介绍,夏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纺织品,具有凉爽透气的特点。为使夏布更好地传承,回归现代生活,綦涛也一直在探索,参加了在北京服装学院的研修研习培训后,綦涛表示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帮助。

现在綦涛的夏布除了加工成服装,陆续开发成笔记本套、扇子等产品,“加入了30多种非遗元素,产品达到500多种。”

挖掘自身魅力才有更大发展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此次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计划中承担了木版年画的培训工作。聊城东昌的郭太星就参加了此次培训。“学习了1个月,主要课程包括年画制作、衍生品设计、传统文化的审美等。”郭太星坦言启示很大。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实用功能也大大减弱,市场也受到冲击。“以前对衍生品了解的很少,木版年画也基本上是销往农村地区。”郭太星表示,东昌木版年画需要挖掘自身魅力,进行更进一步发展。东昌木版年画有着独特的造型手段和色彩表现方法,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很多外国人对此很感兴趣。”郭太星介绍,“我们和北京设计师合作,创作了家居用品、枕套等多种衍生品,还在聊城的一个贫困村开设了服装厂,专门生产带有年画元素的衣服,预计10月在北京举行产品的新闻发布会。”

传统刺绣图案融入时尚元素

今年3月,“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驻新疆哈密市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新疆哈密市成立,这是企业、高校和地方联合设立的我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此次博览会,“密作匠心”展区就展示了工作站的成果。

展区内,男绣郎卡德尔正在低头工作,手中是一幅传统哈密图案红花绿叶的刺绣。“我现在依靠刺绣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据工作人员介绍,工作站成立后,引入了三个设计师团队。卡德尔进入其中之一——“灌木”团队针对性地学习了时尚元素的运用以及现代绘图手段。当他消化了时尚表达手段后,做出的图案,既立足于哈密本土文化,又能和现代生活相结合。

今年6月巴黎高级定制服装周期间,另一个设计师团队moodbox设计总监秦旭发布高级定制作品《花开了》,这件礼服腰间别致的手工刺绣尤为惊艳。其刺绣工艺来自哈密绣娘热娜古丽·素批。作品向全世界展示了维吾尔刺绣之美,并在巴黎香榭丽舍高定旗舰店上架。

作者:admin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