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非

日期:2016-10-11 / 人气: / 来源:未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的建立对于保护、继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是是非非。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分级保护,并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认证才能生效,获得的认证级别越高,影响力就越大。因此,一段时间以来,轰轰烈烈的“申遗”工程在很多地区上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固然重要,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申报成功并不等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就此一劳永逸,很多后续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然而,在一些地区,只要非遗申报成功,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更谈不上后续的配套措施。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没有因为申报成功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反而因为后续措施跟不上而举步维艰,这明显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设立的初衷。

  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后受到的冷落相比,另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成功申报后,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只是这种关注与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来保护传统文化的初衷南辕北辙。个别地区和单位,更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影响力,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实现更大商业利益的工具。

  平心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商业开发,但是这种开发必须服从、服务于传统文化保护的大局,不能把商业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的首要目标,否则在热热闹闹的背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内容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

  除了以上情况之外,近年来,一些“非遗大师”、“非遗传承人”不是忙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而是更热衷于各种商业活动,长此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如何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

  可喜的是,有关部门针对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各种是非,已经建立了非遗的退出机制。通过退出制度的建立,可以对有关单位形成一种鞭策和督促,使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能够持之以恒。

作者:admin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