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也是无价宝
日期:2017-02-24 / 人气: / 来源:未知
文化部在官网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渊源、原生状态,包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文化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传承非遗,不仅是重拾民族记忆里的绚烂色彩,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且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增强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而传承非遗,自然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传承人,没有传承人就谈不上有效传承。如果说非遗是无价之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无价之宝。因此,文化部相关评估报告中指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突出”问题,亟待各地引起足够重视。
要对代表性传承人予以足够的扶持。从2008年始,我国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当初每人每年补助8000元,2011年提至1万元,2016年再度提至2万元。一些地方也在对省级传承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予以不同程度补助。这些补助政策应落实到位。曾有报道称,个别地方的传承人补贴成为“糊涂账”,某地有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年仅能领3000多元。而补助也只能用于开展传习活动,而非生活补助。如何确保补助是真补,如何拓宽对传承人的补助资助范围,为其传承活动充分创造条件,是当下要考虑的。
要从单个人传承发展到群体性传承。传承非遗,不要仅靠传承人单兵作战,要发挥群众力量,协同构建传承共同体。有人说,对于非遗这样的文化财富,绝大多数老百姓的了解“一直停留在宣传领域里,仿佛阳春白雪,高冷而遥远”,确实如此。我们常听说非遗传承人集体到大学充电,可是,几乎没有听说普通百姓进大学集体学习非遗技艺,除非中小学偶尔让孩子们为之。故而应该充分发挥街道、社区、村委的力量,让尽可能多的居民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集体挑战学习非遗技艺。毕竟,大部分非遗项目是群体成员共享的遗产。
要从传统的以师带徒走向职业培养。时至今日,在不少地方,传承非遗仍是以师带徒、口传手授,以这种传统方式传承非遗,不仅新的传承人数量少、成才慢,且在师傅收入微薄、生存艰难的影响下,徒弟也可能难以坚持下去,半途而废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培养新的传承人,不妨走职业化培养的道路。三四年前安徽歙县一所普通中专就开设了歙砚制作、徽墨制作、徽派建筑等10个非遗专业,将非遗传承融入职业教育,学生不缴学费,只需缴纳住宿费和部分伙食费,这就是职业化培养传承人的范本。此举也能让非遗传承成为某个人群的传承。
总之,为最大限度地避免非遗“人亡技绝”,首先应和时间赛跑,着重解决传承人老龄化突出、新传承人极度匮乏之困。把传承人当作无价之宝,才有可能留住非遗这个无价之宝。不能解决新传承人短缺的问题,只抢救性地把老一辈传承人的知识技艺,用口述片、传承教学片等形式记录保存,也只是留存于故纸堆,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活态传承。
作者:管理员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
- 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会刊10-12
相关内容 Related
- 中国梦-非遗行”走进长清区平安中07-24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6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2
-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主展馆内景09-11
- YY直播让非遗博览会C位出道09-06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