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
日期:2017-03-20 / 人气: / 来源:未知
今天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按照传统的说法,春天都过去一半了。往年这个时候,姑娘们早早春装上身,甚至穿上了各色的裙装。而今年,你是否连棉毛裤都还没脱下?
最近这些年,这样的现象似乎不是孤例。在厄尔尼诺影响下的“似夏非夏”,数十年罕见“暖冬”,3月鲜见暴雪破历史极值……千百年来,依靠二十四节气开展生产生活的中国民众,在近年气候变化中深感传统节气似乎“失效”。
不过,气象专家认为,异常气候条件影响下节气与气候或有出入,但“整体吻合”。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快要到来之际,我们一起来梳理下二十四节气的那些事吧。
“中国第五大发明”是怎么制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
二十四节气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天气气候的明显变化,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是否仍有参考价值?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张大伟分析称,正如“观云识天”等气象谚语一样,传统二十四节气从未“失效”,也不存在“过时”之说。
张大伟说,传统节气到今天为止还是跟现实相吻合的,只不过在一些个别年份会有所变化,尤其像厄尔尼诺、娜尼拉等异常气候条件影响下,传统节气的规律与民众现实体感可能会有所出入,但整体吻合还是非常好的。
“传统节气中,定量化的东西相对比较少,精确度也没有那么高,但提供了一个大的范围和趋势,而现代气象学则更精准一些。”张大伟认为,二者之间可以互相作为一种借鉴或支撑,像“观云识天”这样的“古法”依然被广泛用于现代气象学研究中,只是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再面面俱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之光表示,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实用价值。比如,从现在十分流行的中医养生来看,秋季起于立秋节气,紧邻大暑,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已近立冬,气候又干又冷。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但气候却完全相反,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养生简单地跟着四季走还不够,更要跟着节气走。
二十四节气要继承和发展 需“本地化”和“现代化”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已沿用2000多年。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的节气传统正在消失,年轻人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模糊,感情逐渐淡薄。
“申遗成功挺好的,但是得清醒地看到,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需要做的事儿太多了。申遗成功以后,不能仅仅到故纸堆里翻翻古人是怎么想的,有些什么样的习俗。”知名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强调,“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是我们为二十四节气这个‘未完待续’的文化能续上点什么,让二十四节气变得更丰富。别让后人看这个时代的时候说:这个时代没做什么独特贡献。”
谈到古籍中对节气和候应(物候特征)的描述,宋英杰认为,有的极其精彩,用三五个字就能把节气或候应说得很清楚、很传神,例如“桃始花”“玄鸟至”“雷乃发声”等。但也有不少是需要改进的,有的是误解,有的是谬误,有的代表性不强,有的标志物一直有争议,有的难以观测观察。“一方面,是要‘本地化’,自己总结当地的独特物候标志物,别老背人家中原地区的顺口溜。另一方面,是要‘现代化’,对存在的局限和偏差,我们要根据现在的认知改进它。”
作者:管理员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
- 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会刊10-12
相关内容 Related
- 中国梦-非遗行”走进长清区平安中07-24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6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2
-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主展馆内景09-11
- YY直播让非遗博览会C位出道09-06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