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
日期:2017-06-23 / 人气: / 来源:未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我国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至今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1372项,国家级传承人1986位。然而,毋庸讳言,虽然国家重视了,社会关注度高了,知名度有了,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和当代走向仍有待进一步廓清,大量非遗仍未摆脱失传和断层的困扰。非遗是迷人灿烂的,同时也是脆弱的。非遗本源自农耕文明祖先的创造,在今天它曾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手工制作在机械化生产中也不再有竞争力。本世纪以来,政府和学术界不断提出从“抢救性保护”到“整体性保护”再到“生产性保护”“生活性保护”的理念,其宗旨都在力图激活非遗的潜能,满足社会和大众的生活实用和艺术观赏需求,这才是非遗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
生活是变化的生活,文化是发展的文化。当“保护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已成为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共识,当振兴传统工艺已上升为国家计划,当让非遗回归生活、融入社会已成为人们的期盼,非遗的传承必然离不开发展与出新。非遗本身就如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在光阴里翻滚出跳动的涟漪,而从来不是干涸的枯井。《天工开物》云:“制以时变”,讲的就是手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传承也好,保护也好,其宗旨绝不是抱残守缺,我们既要看到古老手工技艺的恒常不变,也要看到其因时而变。不变的是心手相应的核心技艺,变化的是应运而生的时代要求。只有让传承千年的老手艺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在传承基础上出新,老手艺新工艺,老传统新创造,才能实现历史与当代的对接,古典与时尚的融合,使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具生机和活力。保护的目的不是让人们只能品味欣赏“活化石”,而是激活遗产的DNA,让遗产在如梭岁月的流转中生生不息。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步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我们既要以礼敬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以虔诚的心境学习文化遗产,更要以开拓的精神解读文化遗产,不断地为遗产补充新含义,注入新内涵,作出新解释。要克服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利用、轻深入研究,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内涵,重短期举措、轻长期规划的现实问题,真正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活起来,让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重回当代人的心田,使中国的世界遗产既有古老的风貌,又有当代的风采,既有民族的意义,又有国际性的价值。
作者:管理员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
- 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会刊10-12
相关内容 Related
- 中国梦-非遗行”走进长清区平安中07-24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6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2
-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主展馆内景09-11
- YY直播让非遗博览会C位出道09-06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