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只有“好生意”才能成就“好日子”
日期:2017-07-25 / 人气: / 来源:未知
非遗保护实践告诉我们,国家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加大资金扶持,虽然可以唤起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唤起传承人的传承热情,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承人养家糊口的问题。如果传统手工艺不能成为谋生手段,就会逼迫传承人或从业者转行,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即使成功申报了非遗项目,也还是难以走远。
众所周知,今天与我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传统生活知识,很多是通过坐落在城市中的老作坊、老字号来传承的。如,全聚德、便宜坊、六必居、王致和、信远斋、内联升、同仁堂、鹤年堂这些老作坊、老字号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心经营,不但成就了我国优秀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中医药技术等等,还成就了一个个至今仍然一路高歌的优秀非遗项目企业。
当下,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愈加重视,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一直靠补贴过活。于是,有人认为,非遗之所以成为非遗,就是因为不再被社会需要,很难重返昔日的市场。是的,不是所有非遗都具备市场化的基因,但无论如何,对非遗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多维度的。对于可以与现代生活嫁接的非遗产品,应该可以尝试市场化、产业化。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按照“非遗”各项目类别,实行分类促进和差异化扶持,不能搞“一刀切”。
一是要善于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要以不同的对应方式逐个制定政策,针对不同的“非遗”形态和表现形式进行针对性的促进规划,统筹实现现有的各类专项资金、政府奖励、财政补贴等促进政策,将财政性支持由过去的直接出口补贴,前移到研发设计与生产、融资以及土地使用,或有针对性地后移到市场推广、品牌打造与补偿等价值环节。
二是要善于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自主品牌、持续发展”的模式,各级政府既要为非遗走市场化路子提供资金基础和平台支撑,还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公司机构和民营企业对非遗市场化的介入,促进非遗元素与当代的消费需求、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推动非遗与“互联网+”、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行业跨界融合发展。
三是要善于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非遗能不能融入生活、走向市场,最终的决定权不是政府也不是传承人,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非遗正由过去的生产性保护模式向开发利用模式转变,基地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日趋显效。当这样的模式得到市场和从业者的认可,有越来越多的人视非遗为“谋生”手段时,传统技艺自然会重新焕发生机,非遗的保护传承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是要善于发挥众创的空间作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引擎。同样,非遗要活态发展必须融入生活、贴近时代、应时创新,才能更好地契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当然,进行创新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衍变趋势一脉相承,需要传承人群始终坚守“匠心”精神,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养分,最大限度地还原非遗的传统特质,让古老的非遗重放异彩。
“让非遗回归生活,使其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是完全符合非遗发展进步史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天我们在不影响非遗正常传承的前提下,让可以流通的非遗项目成为“好生意”,让传承人过上“好日子”的“双赢”之路。这种做法可以使传承人从“走市场”中获得效益,在无形中激发他们传承的内在动力,实现非遗的有序保护和永续传承。
作者:管理员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
- 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会刊10-12
相关内容 Related
- 中国梦-非遗行”走进长清区平安中07-24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6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2
-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主展馆内景09-11
- YY直播让非遗博览会C位出道09-06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