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午生:非遗进校园 为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打好
日期:2017-07-28 / 人气: / 来源:未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和发展,一直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近几年,文化部和教育部一直在推进“非遗进校园”,目前一些高等艺术院校、职业院校已开设了刺绣、雕刻、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等非遗相关专业,培养了一批有学历的传承人。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配合教育部门,继续加大对非遗学历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非遗传承人参与院校教学的工作机制。将继续支持各地中小学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将民乐、民歌等纳入音乐课,将腰鼓、秧歌、锅庄等纳入舞蹈课,将书法、剪纸、年画等纳入美术课,将传统工艺纳入手工课,将非遗的宣传普及、传承保护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
除此之外,各地各类院校里还探索开展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讲座、手工课堂、院校师资培训、非遗论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资源库等为主的非遗传播及传承方式等。但总的来说,效果还不是很明显。目前,还没有形成符合各学段教学规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体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不同阶段的中国非遗的传承应该怎样衔接?衔接模式是什么?互联网如何服务于中国非遗的传承?全国3813所中高职院校如何能率先建立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在解决教育领域内传播、传承、创新、创作的基础上,如何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生影响等等,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
为此建议
1. 重视中国非遗的传播。不为人所知,如何谈及喜欢,更谈不上主动去传承,创新也失去了基础,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正在筹建“中国非遗青少年教育中心”,建议由这个中心来统一协调各省非遗保护协会的资源,商讨传承传授的顶层设计,立足传承的效果来设计授课和考核的内容及标准,探索最好的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模式。另外,鼓励各类院校录制各自授课过程,上传到高教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平台,让更多院校师生观摩、学习、收益。
2. 编制非遗与教育融合的规范课程标准和校本数字教材。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牵头,在1516种国家级非遗项目里甄别哪个类别的非遗项目最适合让广大学生传播、传承,制定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课程标准。全国4900多所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可按照所在地域,编著当地非遗和教育融合的校本数字教材。这样的校本教材才具有地域特点,才具有和兄弟院校交换交流学习的价值。这也是解决如何传承中国非遗的根本,这样的数字化校本教材还能汇集成国家级的真正的教学资源库。
3.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现在的学生最熟悉新媒体、自媒体,最能找到传统文化和时尚融合的环节,也最能快速找到利用微信等互联网手段,将自己喜欢的创作出来的手工进行互联网营销,来促成传统文化和教育融合、和互联网融合。创新分两个阶段,第一是在手工阶段的创新,第二是数字化的创新。在实训环节或毕业设计阶段,中国非遗可以作为这些专业群创作的最佳内容,产生非遗动漫、非遗平面包装设计、非遗服装设计、非遗建筑装饰设计、非遗微电影等数字化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不仅有利于传播,还能达到多次传承的效果。
作者:管理员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
- 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会刊10-12
相关内容 Related
- 中国梦-非遗行”走进长清区平安中07-24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6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2
-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主展馆内景09-11
- YY直播让非遗博览会C位出道09-06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