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实根
日期:2017-09-18 / 人气: / 来源:未知

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自信的精神品质。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人类社会每一次进步,无不伴随着文化的繁荣昌盛;离开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和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和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
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始终是一个有志气、有自信的民族,虽然饱经沧桑仍然不屈不挠。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国家受到极大损伤。然而,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史诗。这种源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韧和自信,在挽救祖国、决定民族命运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建立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上的自信,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是强大的,是根本的,是至关重要的。
坚定文化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其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坚定自信的源头活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根本原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绵延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从“三字经”到儒家文化,从“雪中送炭”到雷锋精神,从愚公移山到现代科技创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淀的文化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离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和方法,突出创新和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使中华文化适应深刻变化的时代和日新月异的中国,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方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扬弃继承,就是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转化创新,就是要着眼服务当代、面向未来,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开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弘扬,为今人所取、为今人所用。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梳理、总结、保护等基础工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萃取出来,把具有代表性、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内容挖掘出来。要抓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之中,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要正确处理“中”和“外”的关系,摒弃“唯洋是举、唯洋是从”和“故步自封、盲目排外”两种错误倾向。不忘本来,就是要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吸收外来,就是要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的有益成分,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使其长处和精华为我所用。面向未来,就是要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着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打造中华文化品牌,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
作者:管理员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
- 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会刊10-12
相关内容 Related
- 中国梦-非遗行”走进长清区平安中07-24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6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2
-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主展馆内景09-11
- YY直播让非遗博览会C位出道09-06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