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大师-朱子易

日期:2017-06-12 / 人气: / 来源:未知

瑶琴寄情怀 雅乐昭四方

       面前的老者,满头银发,精神矍铄,颇有仙风道骨之气质,抚完一曲《平沙落雁》后,意犹未尽,接着又操缦弄弦,一边抚琴,一边吟唱: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者的手指在琴弦上抚动和滑行,上下进退,动静急缓,似琴弦上的舞蹈。这乐音、这琴歌,犹如天籁,又似裂帛,丝毫没有尘土的声音,到处弥漫着静谧和安详,使人真正感受到“物我同一,情景相济”的审美情趣,感悟到“寂若心醒”的忘我境界。
    这抚琴者,便是朱子易。
    朱子易,字云程,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传人。几十年来,他用泠泠琴音表述眼前景色、胸中丘壑,心怀坚定操守默默执著于诸城派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带领青年后辈在古朴淡雅的艺术氛围中孜孜探求。
    古琴,在古代就是“琴”,也称“瑶琴”、“七弦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社会中,古琴是传统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也是文人素质的一种基本修养,始终代表着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方式。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将中国古琴艺术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被列入该项遗产的一种乐器,表明中国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说古琴——历史悠久,不同凡响


    一谈到古琴,朱子易就滔滔不绝,他说,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琴棋书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种‘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而在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就有代表东方音乐的古琴曲《流水》,在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古琴代代传承,几千年绵延不绝,多少故事和传说,昭示着古琴的不同凡响。”
    朱子易说,古琴一度兴盛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诗句,就说明古代人们对于古琴的认知度是相当高的。可惜现在抚琴人和知音相对而言,还是少了。虽然人们还有众多的中西乐器可以选择,但古琴的高雅是其他乐器无可比拟和不可替代的,古人唯独把古琴作为修身养性的器具,其中自有它的道理,古琴是‘圣人之器’的赞誉也不为过。”
    朱子易说,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喜欢古琴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中国古琴艺术有很多遗产需要继承,因此我觉得自己责任很重大。”
 

    在济南——拜恩师、学琴艺、得真传


    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影响,明清以来,古琴逐渐形成了浙派、虞山派、川派、九嶷派、岭南派、诸城派等十余个各具特色的地方流派。朱子易是已故诸城派著名古琴家詹澄秋先生的入室弟子,是诸城派的第五代传人。
    朱子易介绍说,诸城派古琴是以诸城王氏家族为源头,以泉城济南为主要基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我国琴坛上有较大影响的一个近代琴派。诸城派第三代传人王心葵是诸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综合虞山派“清微淡远”和金陵派“绮丽缠绵”的风格特点,在齐鲁大地人文气质的深刻影响下,形成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风格——— 古朴典雅,刚柔相济。后来,王心葵应蔡元培校长的邀请到北京大学担任古琴导师,教授古琴和琵琶,把诸城派古琴的影响扩展到全国范围。1915年,王心葵在济南大明湖畔创立“德音琴社”,培养了包括第四代传人詹澄秋在内的一大批学生。詹澄秋先生全面继承了王心葵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以毕生的精力,对诸城派古琴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既是一位古琴演奏家,也是一位古琴收藏家。在他收藏的古琴中,最具价值的当数师旷式雷氏唐琴“太古遗音”,此琴现藏中央音乐学院,属国宝级文物。据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所展示的古琴,就是“太古遗音”琴的仿制品。
    “遥想当年,王心葵、詹澄秋等古琴前辈,呼朋唤友,相聚在大明湖畔,或阁楼之上,或柳荫之下,品茗赏琴,抒情怀,共鉴雅乐,效尧舜,以歌南风,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说起自己和古琴的缘分,朱子易认为十分神奇:“我1938年出生在江苏金坛,十几岁时辗转来到济南,18岁那年,我的一个同学带我到詹澄秋老先生家里去玩,老先生抚了一曲《石上流泉》,我一听非常喜欢。虽然我以前对古琴并不了解,但是却决定拜詹先生为师。”
    提到恩师詹澄秋,朱子易心中充满敬佩和感激之情,他说:“恩师治学严谨,琴艺高超,在当时的泉城济南几乎家喻户晓。那时,我只身在济南,还只有18岁,磕头拜师之后,我吃住都在先生家,跟随先生学习古琴。我与恩师往往睡在一张床上。冬天的晚上,师徒二人睡不着,就腿上搭着被子,把琴放在膝盖上,抚琴练琴,乐在其中。先生对我特别好,不仅教我古琴,还为我介绍工作,对待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詹澄秋先生的教诲和口传心授下,朱子易颇得真传,加之他把学琴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方式,作为心境的抒发,更由于他禀性聪慧,领悟能力强,再加上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底蕴,不久便崭露头角。
    据了解,一位当年曾经听过詹澄秋先生抚琴的古琴家,在听了朱子易弹奏的一曲《平沙落雁》后,点头称赞道:这才是詹先生的风格,诸城派的韵味。
    如今,朱子易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辜负詹澄秋先生的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古琴艺术人才,将诸城派古琴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创琴社——泉城又闻古琴韵


    跟随老师学习古琴之后,朱子易在老师的介绍下,进入济南市歌舞团成了一名琵琶演奏员,后来又在济南市文化局当了十几年编剧,1983年任济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1996年离岗后就专心进行古琴教授工作,“工作的时候杂事很多,退下来之后,我就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古琴上,我觉得应该把美妙的古琴艺术传递下去。对我的恩师,也好有个交代。”
    2004年9月,朱子易先生创立了泉韵琴社,琴社是隶属于山东省音协的民间音乐组织。这是一个高起点、高文化层次的琴社,琴社的宗旨是弘扬古琴文化,追求高、雅、精的艺术品位,主要任务是传承古琴艺术,培养古琴艺术人才,开展内外交流和学术研究活动。其成员以朱子易师生为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教学研究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在高等艺术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二是专业演奏型,主要是考入高等艺术院校古琴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生,其中有多位学生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三是业余爱好型,主要是在各自岗位上工作的业余爱好者。
    作为山东省音协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的朱子易先生,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在传授古琴之余,他还录制了《诸城派琴曲12首》CD光盘,编著出版了《古琴教程》一书,撰写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当谈到如何学好古琴时,朱子易说要有“三心”,一是有静心,二是有恒心,三是有淡泊心。“学琴,切忌心浮气躁,常言说,琴艺易学,心性难得。心浮气躁,难得古琴最高境界——— 弦外之音。学琴,不是朝夕之功,要牢记一个‘勤’字,一个曲子练上千遍,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韵味。学琴,也要淡泊名利,古琴的清微淡远,其实也就是传统修身养性中所要求的‘中正平和’,历代琴学要求琴有正音,人有正气,指的就是要使音乐达到人格上的尽善尽美。”
    对于欣赏古琴,朱子易也有自己的见解,“有人说,古筝悦耳,古琴悦心。欣赏古琴,也需要用心去聆听,古琴的音乐断断续续,这也正是古琴音乐在表现形式上的独到之处。在这些片刻的休止中,让人感受到无尽的余韵,这些余韵不仅把音与音之间的空白填补得天衣无缝,更把人们的心灵带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尤其是古琴的泛音,给人以回荡的感觉,在虚和实、有和无之间,使人感受到一种美妙无穷的弦外之音。”

    谈责任——弘扬古琴艺术,义不容辞


    弹了这么多年的古琴,朱子易先生颇有感慨,“弹古琴其实也是在学做人,我的老师詹澄秋先生就是一个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人,他从不说大话,生活很简朴,总是粗茶淡饭。另外,古琴也让我生出很多人生感悟,我觉得一个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错了。”
    朱子易先生虽已年逾古稀,但其志不移,他始终把教授古琴艺术和研究古琴文化作为不懈的追求,“古琴是一门学问,包含着很多历史信息和传统文化,学古琴也是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推广传统文化,朱子易表示将把继承和弘扬诸城派古琴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朱子易说,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扩大古琴的教学和推广,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古琴艺术的研究和挖掘,三是办好古琴雅集,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让古琴艺术这朵中华文化的奇葩绽放新姿。


作者:admin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