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王-杨峰

日期:2016-10-09 / 人气: / 来源:未知

“兔子王”是老济南盛行百年的民间手工艺品,曾一度几十年难得一见,在民间手艺人的努力下,终于再次现身。作为济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兔子王”可以作为传播济南文化的一个载体,同时,更多的民间艺术还需要手艺人发掘、传承。

 

  “兔子王”如何重现济南?济南民间艺术保护有哪些进展?带着这样的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手艺人“兔子王”杨峰、济南市民俗艺术馆馆长刘学斌。

  “兔子王”,济南一度消失的民间手工艺品

  芙蓉街,南起泉城路,北至府学文庙,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众多目光,很多来济南旅游的外地人必到的地点之一就是名声在外的芙蓉街。在这条长仅数百米的济南老街上,就能找到济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兔子王”。

  在小说《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曾有这样一段文字:“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老舍先生笔下的“小兔”在北京叫“兔爷”,在济南就叫“兔子王”。

  “兔子王”是一种泥塑玩具。过去在济南,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除祭月拜月外,还有一个特殊习俗,那就是供奉“兔子王”。祭月时,“兔子王”摆在供桌上,以月中兔神的身份接受礼拜,祭月之后,它就成了孩子们手中的玩具。中秋前夕,济南城里的重要街道就会出现许多摊子售卖象征健康、平安的“兔子王”。鼎盛时期,济南做“兔子王”的就有30多家。

  盛行数百年的民间手工艺品“兔子王”,“文革”之后逐渐在济南消失。几十年来,中秋月圆时,“兔子王”的身影难得一见,许多念旧的老济南人遗憾不已。

  几年前,在芙蓉街中段的一家店里,老济南人熟悉的“兔子王”终于再次现身。

  重塑“兔子王”,希望它作为济南文化的一个载体

  在泉城兔子王店里,记者见到许多造型活泼可爱的“兔子王”。“兔子王”外着锦袍,身插护背旗,并融入趵突泉、黑虎泉、卧牛泉等不同名泉元素,展示着济南的文化特色。这些憨态可掬的“兔子王”正是出自杨峰之手。

  与北京“兔爷”相比,济南“兔子王”很大的特点是有脸谱,杨峰介绍说,“兔子王”脸谱为汉字“泉”的篆书变形而成。“这是创新之处,赋予了它新的特色。”杨峰兴奋地说,这是他自己的创意,“在传说故事中,玉兔把药饼捣碎后分别放在济南的七十二个泉眼里,百姓喝了泉水之后,怪病才治愈”,这样的画面浮现在杨峰脑海中,灵光一闪,他将“泉”字融入脸谱之中。

  杨峰从小生活在济南,小时候就听说过“兔子王”的传说,由于“兔子王”一度很少在济南出现,直到大学毕业,杨峰也一直没能见到。听说有老艺人还在做,但杨峰没能找到,他便搜集相关民间工艺书籍,希望从中寻找线索,“在一本《山东民间玩具》的书中,我找到相关的描述,里面还有‘兔子王’的传说故事。”

  工作之余,根据书中记载的传说,杨峰想象着“兔子王”的形象,一遍遍绘制草图。定稿之后,“我从铁盒子中找出中学时候玩的一块黄河胶泥,开始制作。”

  杨峰介绍说,2004年底,山东省旅游局发出第二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的作品征集启事,要求“既有历史传统,又有地方特色”,并特设“泉城济南”题材,他的“兔子王”由于集合了众多济南元素得到民俗、工艺美术、设计等方面专家的肯定。

  “没有很好的展示、销售平台,民间工艺品还是很难存活。”在很长一段时间,辞掉工作专门制作“兔子王”的杨峰没有很多收入,“过年甚至没有钱给父母买礼物,心里很难受。”后来,杨峰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到新加坡等国展示,“兔子王”受到众多外国人的喜爱。2007年底,杨峰来到芙蓉街,那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个未知数,“我没有胜算,只有满腔的热情”。走过5年,杨峰的“兔子王”泉水形象系列在丰富,“很多老济南人看到‘兔子王’很兴奋,他们会跟进店来的其他顾客讲小时候的故事”。

  “曾经有小朋友看见‘兔子王’说‘这不是流氓兔么’,我听到之后,感觉很不舒服。”杨峰心想:难道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还比不过外国的文化?

  “我希望它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可以作为体现济南文化的一个载体,原来曾经消失过,重现之后能更好地传播、延续。”面对记者,杨峰说出他的愿望。“我希望‘兔子王’可以作为一个点四处传播济南的文化,来过济南的外地人多年后会因为‘兔子王’记得更多济南的故事。”

  有市场、有爱好者,民间手艺就会有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手艺出现式微之势,很多面临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兔子王”一度难以在济南找寻,得以再现,不能不说值得高兴,但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还有很多路要走。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对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进行抢救。”济南市民俗艺术馆馆长刘学斌对记者说,“济南有着丰厚的民俗艺术底蕴,可以说,放在全国来讲也能排在前列。”刘学斌介绍,济南市民俗艺术馆成立于2002年,目前有皮影、面塑等22个专业艺术研究所以及4个表演艺术团,完整地构建了民俗文化研究、民间工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格局。

  “10年前,很多艺术家在马路边摆地摊卖手工艺品,缺少相应的保护,打扫马路的清洁工就可以把他们吓跑,我们把他们请到民俗艺术馆。”刘学斌说,当时称呼他们“艺术家”,他们以为是在讽刺他们,“他们不相信中国结、面人、贴画等将来能摆在桌子上卖,认为是天方夜谭。”

  刘学斌表示,民间艺术家是中外民俗文化交流的使者。“民俗艺术馆曾多次协助有关政府部门组织过多位民间艺术家参加对外交流活动,到国外巡展等。”刘学斌告诉记者,“像内画艺术家赵可新、剪纸大师范祚信等人都到过法国,展示中国的民间工艺。”

  “民间艺术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民间艺术的保护及利用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刘学斌表示,利用好市场才能让民间艺术充分发展,“像子弹壳艺术,它是新兴的工艺,针对旅游市场,需要在造型方面有更多的突破,相对而言,铜锔艺术是传承多年的工艺,目前针对的主要是紫砂壶收藏市场,服务小众化,如果没有市场,也就没有了传承,这种工艺也就会慢慢消亡。”

  对于民间艺术传人的培养,刘学斌表示,民俗艺术馆的每个研究所都有几十位甚至更多的艺术家,有不少学员跟着他们学习,“只要有市场,就有学习者。”

  “我现在精力还好,不担心传人的问题,顺其自然,毕竟还有很多喜欢传统民间艺术、喜欢‘兔子王’的新人,他们会继续做下去。”杨峰表示,目前有学生跟着他学做“兔子王”,“我相信缘分。”杨峰告诉记者,济南市的一所小学准备邀请他讲课,“我会讲‘兔子王’的传说故事,每件作品蕴含的文化。”

  “中国失掉的优秀的民间艺术太多,如果有心找回它们的人多了,就会形成一股合力,就会有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杨峰说。

 

作者:admin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