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

日期:2017-05-10 / 人气: / 来源:未知

   “非遗的保护工作是从近现代才开始的,标志着人们开始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一开始的抢救到后来的生产,从遗产到科学的论证这些资源,给现今的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现代社会和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产业与非遗资源这两个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非遗进行创意性保护,把非遗融入社会,成为一种活态的传承方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非常多,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十个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我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地方基于对民俗与节日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二是对传统美术及传统技艺的保护。是否与当今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区别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的最好办法,然而仅限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开发与利用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最大化的开发。特别是如今刚刚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发展活力十足,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给非遗带来了第二春,让它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文化创意产业,即源于个体创意、技能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有能力创造就业机会的产业,涉及的面非常广,有广告、工艺、设计、休闲软件游戏等。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其核心要素是人的创造力,即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对创造力的理解以及创新一个新事物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意,不能抄袭,必须是原创的、有价值的。实践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对彼此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二者相辅相成,为彼此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首先是非遗非遗走进社会和大众生活的有效途径,主要在于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难点主要用于非遗很难走进人们的生活,对于人们来说其可有可无,导致活态传承不能很好地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让非遗走向大众生活,不再无路可走,打开了通向现代世界、新世界的一扇大门。

其次是文化创意产业。非遗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资源与素材得到了丰富。在我国河南流传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员。被国内的影视公司加以改编拍成电视剧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与此同时也给该影视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这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资源相碰撞产生的结果,也是两者相结合、开发利用彼此资源的成功典型案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源,这是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的。

  笔者认为,在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这三个保护模式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保护模式,即创意性保护。在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这一基础上,可以通过创意把非遗融入如今的社会生活。创意性保护的宗旨是以创意为手段,激活非遗的生命力,这是整个非遗保护发展历程中产生的新产物。创意性保护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改良型,即适应大众的审美习惯及趋势;二是创造型,令非遗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原创创意的这个大前提下,创造全新的文化产品;三是融入型,即经过设计等途径,把非遗的关键特点与现今社会中的产品结合起来,如服装设计等。

  需要注意的是,归根结底,产业追求的是利润,是如何使效益最大化,如果非遗过度的商业化,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应该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时代对非遗保护的监测评估体系,同时设立文化预警机制,即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与利用之前,相关的部门要先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防出现过度或者破壞性的开发,这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使非遗受到较小的破坏,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管理员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