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多元化传承
日期:2017-06-06 / 人气: / 来源:未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关联着多民族文化的社区生活,非遗的文化传承不能仅仅在体制内进行项目保护,更应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态中进行可持续探索。文明转型期的非遗传承面对多元化的语境,涉及到大学教育,也涉及到中小学教育,也涉及到高校与社区传人的互动,多方位的探索实践让非遗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的传承发展阶段。
一、大学与非遗
2015年,文化部联合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全国57所高校展开。大学与非遗或民间文化的互动自20世纪初业已开始,这次培训成为大学教育和社区非遗文化传承发生关联的绝佳契机,让高校再次参与到非遗传承保护的行列,也为高校师生与社区传人的教学相长提供了机会。
在这次培训中,中央美院作为最早开始培训的项目试点院校,为培训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经验。重视民间美术教育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传统。五十年的中央美院成立了“泥人张”、“面人汤”、“皮影路”工作室;八十年代中央美院成立了民间美术系,邀请陕北“剪花娘子”到学院讲学;进入新世纪,中央美院成立了国内首家非遗研究中心,成为较早开展非遗教育的高校。中央美院在培训过程中结合多年教学和研究经验探索出“三知”、“三化”的培训经验。“三知”即“文化要知情”、“技艺要知艺”、“发展要知辩”,“三化”在“三知”基础之上提出,即“常态化、互动化、职业化”。“三知”让“让传承更加传统”,倡导新时代的非遗要“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三化”让非遗培训更加贴近社区传承的实际情况,让传承更加靠近非遗的活态本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曼谷召开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学位课程发展区域论坛”,尤其强调大学对区域性非遗保护的作用。培训让大学直接参与到解决基层社区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实战中,再次让高校对社区中的非遗传承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观察与思考。
二、社区非遗
多民族社区非遗的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的根基,乡村社区是区域文化发展的精神情感之源,是非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传承实践的过程尤其要关注社区群体。中央美院在培训后让大学生进行了“社区回访”,即回到传承人生活的社区考察非遗实况、发现培训问题,回访成为在培训高校普遍推广的成功经验。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社区中认识非遗、学习非遗,奖技艺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传承人将自己难以实现的创作想法与大学生探讨,合作完成培训结业作品,形成互动互惠的培训模式。此外,中央美术学院在剑川、贵州等少数民族乡村社区设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让大学生直接进入社区学习非遗技艺,并在教学基地开展“艺术介入乡村”实践。
社区考察是高校研究非遗、提出传承办法不可绕过的一步,我们有必要在社区中解决社区的问题,在以社区为本的基础之上检验和改善培训经验,探索和发现非遗传承的有效方法。另外,社区非遗的文化认知也是社区传承人群参与实践的核心内容,除了高校对社区非遗关注,还应鼓励社区内的人进行当地的基础田野调查、非遗资料整理,带动非遗的社区传承。
三、少年非遗
在文化快速流变的今天,对于“文化陌生”的年轻一代,在文化遗产地进行教育传承是不可忽视的传承方式。传统农耕社会时期,非遗传习练就的都是童子功,代代相传的文化是从童年和少年开始的。少年时期是接纳手工技艺与文化启蒙的最佳阶段,我们应探索非遗的地域文化资源与艺术资源,以适合的方式在少年中开展认知实践和启蒙教育。教育部开展的“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让农村学生享受公平优质艺术教育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非遗的少年传承;国家艺教委“成就未来工程”中的“‘蒲公英行动’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将民间美术资源与美术教育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思考非遗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普及提供了经验方法。
与上世纪相比,古老的文化记忆处在断裂的关口;与上一代传承人相比,青年传承人的文化记忆在逐渐衰减。不同民族社区的许多非遗传统仍在,应利用好民俗、节日,让少年儿童在“技艺”实践环节参与艺术体验,在“记忆”接受环节加深对非遗传承的介入,可将将非遗延续。少年非遗关系着更长久的未来,让少年参与地域性非遗互动,为学校里的少年讲好民族文化的每一课,这是需要全社会来关注的事情。
四、非遗的海外传播
中国已有40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国”,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在不断增加,国外对中国非遗的关注度和热情度也越来越高。扩大中国非遗在世界的影响力是互联网时代需要提出的问题。2004年孔子学院建立,十年的时间里,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25 个国家和地区;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组织的官方或民间海外文化交流活动接连不断。网络将世界的每个点连接起来,中国的非遗也需要打破国内疆界向海外推介、传播。
将非遗进行海外推广应与国内的非遗传承工作相区分,国内非遗传承目的是传承社区内的文化和技艺,而国外非遗推介侧重个体体验和文化认知。非遗的海外传播不能像要求传承人那样掌握非遗的文化和技艺,而是在文化平等、文化尊重、文化包容的背景下,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向海外,用中国的非遗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那些国内外都具有的文化传统,可成为沟通两国的文化媒介。以剪纸为例,剪纸是中国的世界非遗,在中国普遍存在,在日本、美国、德国、希腊、墨西哥等一些国家也存在。剪纸既是外国人熟悉的,又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在中国剪纸推向海外的过程中,既能以剪纸作为共有的文化背景,又可将中国剪纸推向世界。在剪纸的世界推广中,中央美术学院十多年不断地与不同国家进行文化遗产主题的剪纸创作合作,以剪纸这种文化遗产的方式与世界对话。这一过程既推动了乡村社区的剪纸活态传承,也推动了世界对中国剪纸艺术的认同与接纳。
作者:管理员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
- 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会刊10-12
相关内容 Related
- 中国梦-非遗行”走进长清区平安中07-24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6
-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09-12
-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主展馆内景09-11
- YY直播让非遗博览会C位出道09-06
- “中国梦·非遗行”在历城区唐官小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