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节?女儿节?

日期:2017-08-28 / 人气: / 来源:未知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充满了浪漫色彩的日子,牛郎织女的故事哀婉又动人,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为此留下诗篇“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中国古代盛大的七夕节,从形成到近代一直是女性追求浪漫、表达美好愿望、实现美好诉求的重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农耕为主的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以“乞巧”为主要诉求的七夕节逐渐衰落了下来。我国曾经十分盛大的节日,近些年来却几乎被世人所淡忘。对七夕节的回忆也仅仅停留在“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历代文人的诗篇中以及牛郎织女的故事之中。可见传统的七夕节在当下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七夕乞巧和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密不可分,更是根植于华夏先民以星象计时的原始天文知识。早在先秦,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根据织女星在天空的位置和形态来判断季节和农候。七夕作为古代十分盛大的节日,民俗活动自然也是十分的丰富有趣,女性们作为七夕的主角其主要的活动自然是“乞巧”。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已明确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每逢七夕之夜,古人都要将庭院打扫干净,院中张挂锦彩,陈设香案,祭献瓜果。为了离天庭更近,有利于观星祈愿,在富贵人家及宫廷里,女子们还“结彩楼,等高台”,到更高的地方祭拜织女,希望能有一双织女般的巧手。为了满足女性们对“心灵手巧”的追求,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乞巧方式。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六个节日列入其中,传统节日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保护。近些年来,随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粉墨登场,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复苏也成为了当下人们重视的话题。然而近年来,随着西方情人节的传入,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潮的兴起,让国人感到了外来文化带给我们的冲击。人们蓦然回首,发现我们的“七夕节”不是也有一个牛郎织女的浪漫故事吗?于是“中国的情人节”横空出世。每到七夕,全国各地的商家都使出浑身解数利用“中国的情人节”卖力的宣传。如此说来,根本不算是七夕节的再次“复活”。

但无论是“情人节”也好“女儿节”也罢,七夕节想要涅槃重生,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有文化认同更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节日本身的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上七夕的节俗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所以七夕节的复活必然是要适应当今社会现状的。

作者:管理员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Go To Top 回顶部